用磁帶聽羅大佑新專輯,有些復古、有些新鮮

時間:2023-11-22 05:00:20閱讀:719
◎愛地人在這個娛樂新聞滿天飛、歌壇已經被頂流偶像占據的時代,羅大佑發(fā)新專輯的消息似乎已經沒有多少人關心了,甚至還會問這個人是誰?;蛘哂懈贻p的歌迷,是因為馬嘉祺在《聲生不息寶島季》翻唱了《你的樣子》這

◎愛地人

在這個娛樂新聞滿天飛、歌壇已經被頂流偶像占據的時代,羅大佑發(fā)新專輯的消息似乎已經沒有多少人關心了,甚至還會問這個人是誰?;蛘哂懈贻p的歌迷,是因為馬嘉祺在《聲生不息寶島季》翻唱了《你的樣子》這首歌才知道羅大佑——因為羅大佑恰恰是這首歌曲的作者。

的確,翻唱已經成了這個時代傳播羅大佑的重要方式了,比如《你的樣子》《鹿港小鎮(zhèn)》《童年》《光陰的故事》《戀曲1980》《戀曲1990》這些歌曲,就是通過各種音綜節(jié)目和影視劇的重新演繹,才讓經典能夠在這個時代還保持一定的傳播度。通過節(jié)目里對于原作者的介紹,也讓現在的歌迷知道羅大佑這個名字,這個遠遠早于周杰倫對華語樂壇產生重要影響力的名字。

《愛·河·人間》并不是一張完整的專輯

當然,說到羅大佑的作品,即使是熟悉他的歌迷,對他的印象和認知也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那些經典,對于他近期的作品或者很陌生,甚至都不知道近幾年他還有新作推出。

比如,在本月發(fā)行的《愛·河·人間》,就是一張討論度并不算高的新唱片。但作為華語樂壇的活化石,這張新作除了記錄羅大佑音樂生涯的一個新節(jié)點之外,其實也記錄下很多歷史的瞬間。它是流行音樂,卻又超越了一般商業(yè)流行音樂,而有了一些歷史的意味。

準確地說,《愛·河·人間》并不是一張完整的專輯,它只收錄了六首歌曲的七個版本,算是一張EP唱片,也可以說是一張迷你專輯。

在《愛·河·人間》的歌曲目錄曝光后,就有歌迷說這次羅大佑的新作有些誠意不夠。因為專輯的六首創(chuàng)作里,只有《愛河人間》和《月夜愁2023》是今年推出的作品,其余四首作品中一首是2019年的作品,三首是2020年的作品,并且之前都已經以數字的形式上線發(fā)行過。所以出現在這次的新專輯里,難免有湊數的嫌疑。

不過,雖然只有六首歌曲,而且錄制的跨度也長達四年,但《愛·河·人間》從概念的角度倒也不缺內核。這個內核也包括了兩個方面:一者是羅大佑在尋找音樂的源頭。比如對于《月夜愁》和《臺東調》的改編,就是他對于音樂的溯源。二是羅大佑對于自我的找尋。比如專輯主題曲《愛河人間》,就是他用音樂對于自己青少年時期于高雄生活的記錄;而《伴侶2020》則是對20年前作品《伴侶》的重新編曲和演繹。20年的歲月,大環(huán)境加上不同的心境,也讓同樣的詞曲有了不同的意境。

當然,這兩個內核雖然分屬于歷史和個體,但它們在很多時候卻又是可以合而為一的。當一個人想要探尋歷史深處那些古早的旋律時,他很容易可以找到很多時間節(jié)點的自己。個體和歷史,也因為音樂而重疊在了一起。

作為“音樂考古學家”的羅大佑

《愛·河·人間》是一張關于過去、關于記憶的專輯,這其實并不讓人意外。

真正熟悉羅大佑的歌迷都知道,最近幾年的羅大佑儼然已經成了一個“音樂考古學家”。比如他的上一張專輯《安可曲》,就是一張對于時間跨度長達60年的作品進行重新編曲和演繹的專輯。這些歌曲是不同時代的坐標,也是影響羅大佑音樂人生的作品。而他也通過全新的重制,讓經典在這個時代以新的方式傳承下去。

羅大佑在2020年還曾經啟動過“宜花東鹿戶外直播巡演之旅”,通過在自然的場景里,用返璞歸真的形式來重新演繹自己的經典作品,也讓這些作品在去工業(yè)化后,有了一種原始的生命力,就像民謠最初誕生時的模樣。

一些經歷過羅大佑創(chuàng)作黃金期的歌迷直到今天都會對羅大佑作品里的人文精神念念不忘。講述現代工業(yè)文明成與敗的《鹿港小鎮(zhèn)》,批判“電腦兒童”的《未來的主人翁》,也讓羅大佑因為深刻和尖銳的創(chuàng)作成為華語流行音樂早期的人文音樂代表。但其實羅大佑的音樂遠不止人文的一面。從《追夢人》《船歌》《東方之珠》等作品里,可以看到他對于東方與西方、傳統(tǒng)與現代音樂元素融合的野心。

而在近十年,羅大佑一邊停止了在音樂實驗性上的開拓,一邊鉆進了歷史的深處,通過改編等方式來實現經典音樂的傳承。當未來對羅大佑失去足夠吸引力的時候,回溯也成了他創(chuàng)作的新動力。

一個越來越甜蜜的羅大佑

這次新專輯里的《月夜愁2023》源頭來自于上世紀30年代的一首老歌《月夜愁》,由鄧雨賢作曲、周添旺填詞。那也是臺語歌初創(chuàng)的時代,受到日本演歌影響并結合了一些本土歌謠元素后創(chuàng)作的作品。

《月夜愁》原作是一首等而不來、愛而不得的歌曲,里面充滿了遺憾和悲愁。而羅大佑的《月夜愁2023》則在這個基礎上,又引向了守望、感恩、惦記、溫暖的走向。一個同樣的故事,在時隔近百年之后有了完全不同的結局。

而另一首專輯主題曲《愛河人間》,也像是中老年版本的《童年》。雖然不是年少的自由和歡快,但卻同樣有著明亮的豁達,而不是那種年邁的暮氣。尤其是羅大佑在歌曲里提到的很多關于高雄的細節(jié),甚至還可以讓歌曲作為一首城市漫步指南。

從來都是歌由心生,羅大佑寫作這些歌曲,代表著現在的他已經和這個世界的和解,與自我和解。這些和解,其實在他上一張原創(chuàng)專輯《家Ⅲ》里已經很明顯了。

于是,羅大佑的音樂生涯,也成了一個關于人的故事,關于個體的故事。身處巨變的大時代,他彷徨、他迷惘、他反抗、他掙扎,他同樣激進和冒險,探索和耕耘,最終又回到了歷史的源頭重新出發(fā)。這才是一個真正的羅大佑,也才是真正的我們每個人。

久違的磁帶和隨身聽

作為從傳統(tǒng)唱片時代一路走來的音樂人,羅大佑的專輯當然會發(fā)行實體唱片,只不過這次《愛·河·人間》是一個磁帶版本。而且除了磁帶及地圖歌冊的設計之外,《愛·河·人間》的實體唱片還附送一個磁帶隨身聽,算是將復古元素做到了足。

這也讓人想起羅大佑的上張專輯《安可曲》,當時只發(fā)行了黑膠的實體版本,而且同樣也因為黑膠版本,特意推出過一個包括黑膠唱機的限量版本。

在音樂媒介已經從實體轉向數字之后,曾經代表實體唱片業(yè)最后輝煌的CD,雖然還沒有退出歷史舞臺,但早就從實用功能轉為收藏功能。

包括磁帶、CD和黑膠唱片在內的音樂實體,往往更注重的是影像圖片資料,以及不規(guī)則包裝下的特殊設計,以此體現音樂的視覺化延伸。實體從一開始就已經有了收藏屬性,而不再是單一的聆聽屬性。

我們都要接受這樣的轉變。而無論介質如何轉變,好音樂是亙古不變的。

評論

  • 評論加載中...
?
?